也许你要问,读书跟文字有关,怎么跟构树有关?
这是因为文字是印刷在纸上的,而纸的初发明跟构树脱不了干系。那么,在纸发明之前,文字写在哪。说起这个,恐怕要追逐到文字的起源——仓颉造字。
在远古时代,人们用绳子记事。遇事在绳子上打个结,事办过了,就解开结。但老这样打来挽去的,时间一长,很多事还是记混了。而且绳子容易腐朽,记的事也容易丢了。有一天,仓颉看见有人失手将鱼掉在沙地上,地面印出一条鱼的图形。仓颉大受启发,从此开始了造字生涯。
有了字,就不用绳子。为了记事方便,有史可查,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,这就是埋在地下、万年不烂的“甲骨文”。在青铜产生后,人们又在青铜器上铸刻,这就是“金文”或“钟鼎文”。再后来,因为书写工具的发明,人们将文字写在用竹、木削成的小片片上,这就是“竹木简”,比如宽厚的竹木片,人们叫它“牍”。与此同时,有人将文字写在丝织品——缣(jiān)帛上。这是有钱人家的事,因为缣帛贵。先把文字写在丝织品上的是那些既爱旅游又爱读书的有钱人。先秦之前,人们曾经将文字刻在价格极其低廉的石头上,这就是“石鼓文”。据说这种书当废品卖,不仅得不到一文钱,而且倒贴给人搬运费。
试想,如果没有纸,你可能抱着一块石头在读书,书包里装的是满满的青铜课本,什么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等,期末考试你想作弊,就得先让书给气死。等你小学念到博士毕业,恐怕你家的石头书都砌成复式房了。话说转来,即便是这样一间藏风、漏雨、掉阳光的房子,你也会喜欢。因为你爱书。
接着说,到了公元105年,生活在东汉时期的蔡伦,用楮(chǔ)树皮、破鱼网、破布、麻头等原材料,经过一系列加工,制造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,从此,让文字的书写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。这就是“蔡侯纸”。
楮树是纸的原材料之一,何以见得楮树就是构树?
有关楮树的记载,早见于《诗经》里的《鹤鸣》——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;鱼在于渚,或潜在渊。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;其下维谷。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这首诗堪比一幅园林风景画,画中,三只闲鹤站在沼泽地,其中一只在高声鸣唱,另外两只耳鬓厮磨。正在游玩的小鱼听到那只鹤的美声唱法“我的午餐”,吓得赶紧让更多的水埋没自己。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有一棵高大的檀树,后来蔡伦的弟子用它作宣纸,给蔡伦画像,以表达怀念之情。这是后话。在这棵檀树的下面有一棵矮小的榖(gǔ)树,即楮树。抛开这两棵树不提,再往高处看看,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。想必山上的石头个个是愣头青,可以用来雕琢美玉吧。
诗中的“画”欣赏完了,现在单说这棵楮树。
南宋时期的朱熹注释说“谷,一名楮,恶木也。”看来,朱熹是读过《说文解字》的。因为早在朱熹之前的汉人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里曾经说“谷者楮也。”话说到这儿,我觉得朱熹不良善,他欺负楮树不会写字,把楮树比作小人。
三国时期的陆玑在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中撰文说“幽州人谓之谷桑,荆扬人谓之谷,中州人谓之楮。”由此可知,楮树,又名谷树。陆玑的记载更详实地说明同物而不同名的楮树,因为地理位置存在的名称差异。到了明人李时珍出世,花草树木因为李时珍一人得道而“鸡犬”升天。在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里,楮树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说法,即楮树、谷树都是同一种树木。李时珍说,你们不必劳神了,它只存在性别差异。雄雌都在三月开花(公历四月)。花朵像柳花一样,但不会结果的是雄树。青黄不接时,人们可以采花充饥。雌树开花碎小,结的果实像杨梅……这些形态特征恰恰是构树。因此,构树又叫楮树。也可以反过来说。
初认识构树,我有疑问:同为构树,为什么果实有差异?一种是球形的,另一种是毛毛虫形的,即柳花状。我特别好奇构树的叶子,一种不裂的,另一种是深裂的。
那几天,我被构树困惑了。某晚,躺在床上读书,当读到“老构叶犹乌紫,一种生球果,一种结细穗”时,大为欢喜。我把这种“得来全不费功夫”的意外之喜写到日记里。
继续说构树。构树为雄雌异株植物。结球果的是雌株,也就是“结实如杨梅”的那种。读书真是大快人心。读书越广泛,知道的越详细,渐渐知道纸张的发明跟构树有关。何止纸张,原来其花朵可充饥,叶子可治病,在李时珍的药方里,构树叶子能治疗以下几种疾病:
一、利小便;二、去风湿;三、治肿胀;四、治白浊;五、去疝气;六、治癣疮。
不仅如此,构树的汁液可以治疗皮肤病。
因为疫情的影响,张仲景、李时珍等先人们的“植物治疗法”更多地被关注了。
名称:构树
花期:4~5月
新闻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