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十八大以来,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,精心谋划中国精准扶贫工作,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作出战略指引。2013 年 11 月 3 日,总书记首次提出“精准扶贫”重要论述。2014 年 12 月 24 日,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实施“精准扶贫十项工程”,杂交构树科技产业被列入其中,称为“构树扶贫工程”,是入选的农业产业化项目。
构树扶贫工程主要推行杂交构树“以树代粮、种养结合”、“林-料-畜”一体化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。战略思路:以高蛋白饲用“科构 101”杂交构树新品种,生产高品质饲料和畜产品,进而以此打造科技扶贫特色品牌,形成品种、品质、品牌的“三品”系列产品。技术路线:种源良种化、繁育工厂化、种植标准化、采加机械化、养殖科学化的“五化”技术路线。产业链:组培快速繁殖育苗,种植饲料林,采收后青贮加工作为蛋白原料,生产全价饲料;发展减抗或无抗养殖,生产优质安全健康肉蛋奶;将粪便加工为有机肥,或沼气化以及发电,沼液做有机肥,回到杂交构树园大田——形成“育—种—采—加—养—肥—电”的可持续、生态、健康、有机闭环产业链。构树扶贫工程既发展了农业生产,让农民脱贫增收,又保住了生态,美化了环境,实现了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的有机融合。
2015 年以来,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(简称“国务院扶贫办”)统一部署下,以中国科植物研究所核心技术为支撑,经过我国扶贫、科技、农业、国土、林草等部门和试点地区的共同努力,构树扶贫工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。各地情况表明,杂交构树易种植、成本低、见效快、效益好。贫困农户种植杂交构树当年就可获得收益,平均每亩年收入 3 000 多元;若种养结合则每亩年收入可达上万元,比种植普通常见农作物的收入都高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 2019 年底,在全国 28 个省份、200 多个县累计种植杂交构树 102 万亩,参与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 600 多家,带动脱贫 20 多万人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。因此,推行构树扶贫工程是中国产业扶贫的新途径,是利在当下、功在千秋的新兴战略产业。
领导重视,政策支持
构树扶贫工程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。2019 年 6 月 4 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考察河南兰考杂交构树“林-料-畜”产业化基地,对构树扶贫工程予以高度评价,对在黄河滩区种植杂交构树发展生态农牧业予以充分肯定;陪同考察的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也认为,杂交构树是很好的蛋白质原料,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“粮改饲”的好项目。2019 年 11 月 30 日,胡春华副总理在全国畜牧业工作会议上强调,发展杂交构树是建立现代饲料供应体系的有益探索,要继续推动畜牧业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作用,为脱贫攻坚和保供应作出应有贡献。国务院扶贫办协调有关部委和单位,出台相关政策,构建杂交构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(表 1)。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构树扶贫工程的过程中,大部分下发了指导意见,并出台了一些落地的支持政策。
中国科十分支持杂交构树科技研发、成果转化和产业扶贫。2018 年 3 月 13 日,中国科院长、党组书记白春礼在央视新闻频道关于两会新闻的《面对面》栏目中,给予杂交构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行构树扶贫工程充分肯定。在中国科支持下,2018 年 4 月 16 日,中国科植物研究所牵头与研发团队联合组建公司,负责全国杂交构树组培苗繁育与管理,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,为构树扶贫工程提供科技支撑。
试点先行,稳步推进
杂交构树产业作为一项国家精准扶贫工程,对于各方面,都需要一个认识、接受和掌握的过程。因此,在落实构树扶贫工程时采取了试点先行、稳步推进的原则,具体经历了 2 个试点阶段。
探索性试点阶段(2015年2月—2018年6月)
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在已有杂交构树产业发展基础上,在山西、安徽、河南、广西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等 10 个有需求的省份开展探索性试点。试点的目的是探索杂交构树综合利用和产业扶贫新途径,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。试点的方式:开展摸底调查,由各省级扶贫办对可发展杂交构树产业的县进行摸底调查,确定试点县;试点以省级扶贫办为主组织开展,由相关省级扶贫办提出试点方案,国务院扶贫办予以指导、评估、支持。
3 年来的探索性试点结果表明:规模化种植的构树能够成为一种新型优质饲料,蛋白质含量高,又具有减抗作用;饲养出的动物的肉和奶品质,均优于传统配方饲料饲养出的;杂交构树产业适合于种植企业转型升级,更适合于农户、贫困户快速增收,是优质的扶贫产业。3 年多来,杂交构树产业试点规模逐步扩大,从 2014 年底的 1.47 万亩发展到 2017 年的全国 70 个贫困县累计种植 32 万亩;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8 万余人;在种苗繁育、采收加工、种养结合、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推广了杂交构树新品种。使用中国科“科构 101”组培苗,禁止使用扦插苗。建立了 15 个组培育苗基地,形成了年产组培苗 5 亿株,可供种植 70 万亩的年生产能力。同时针对组培苗价格偏高的问题,中国科植物研究所加快二代技术的研发,为推进构树扶贫产业化提供了质优价低的种苗。
创新了杂交构树种植采收技术。根据我国黄河滩区、西南喀斯特山区、中部丘陵地、黄土高原台地的不同地形地貌特征,初步建立了一套种植采收标准。例如,平原川坝土地平整适合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,确定了每亩 700 株左右的定植标准,采收使用大中型青储揉丝收割机;山区台地种植采用等行距方式,每亩定植 1 000 株左右,采用小型青贮收割机或手持式收割机。
开发了杂交构树饲料产品。针对牛、羊、猪、鸡、鸭、鹅、鱼等畜禽的特点,开发了杂交构树青贮料、发酵料、粉末料、颗粒料四大类产品。委托相关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和企业共同编制主要畜禽饲喂技术的团体标准。这些成果为解决杂交构树产品“谁来用”“怎么用”“卖给谁”奠定了基础。
探索形成了多种带贫模式。试点开展以来,各地聚焦生产种植环节,组织贫困户参与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,实现了贫困户在杂交构树产业发展中获得经营性收入、租金收入、股金收入和薪金收入等。
新闻中心